|
据统计,截至3月29日,3月来两市共有421家公司发生大宗交易1158次,累计成交29.19亿股,月成交额363.03亿元。表面上,3月份无论涉及大宗交易的公司家数、成交次数还是成交额都较2月有所增长(2月两市有306家公司发生大宗交易379次,累计成交19.78亿股,累计成交247.88亿元),但实际2月整体成交规模偏小与月内正值春节长假,期间仅有14个交易日因素是有直接关系。若从日均成交规模看,3月成交额其实是明涨暗跌,前21个交易日日均成交额只有17.29亿元,不仅略小于2月14个交易日的日均成交额17.71亿元,且远小于1月的日均成交24.19亿元和2017年12月的34.45亿元。
虽然日均成交额度在缩小,但月内卖方机构选择打折卖出却毫不手软,1158笔交易整体平均折价5.32%,较2月4.45%的平均折价率有明显抬升,说明市场的不景气导致持股方有甩卖的嫌疑。相较折价率的上升,在交易日增加7天情况下,3月仅发生129笔溢价交易,占月内全部交易比重的13.73%,相比2月99笔实现溢价成交的大宗交易,占次数比14.58%有明显下滑。月内实现涨停价格成交的公司仅有维业股份、振东制药、易事特3家,而以跌停价格完成的交易则多达376笔。
1月时,大宗交易平台上进行交易的551家公司中有288家来自中小创,占比52.67%,2月时,大宗交易平台进行交易的306家公司中有164家来自中小创板块,占比53.59%,3月目前发生大宗交易的421家公司中已有229家为中小创公司,占比提升至54.39%。连续3个月的交易中,涉及中小创公司的交易明显在抬升中。
此外,机构专用席位近期还密集出现在大宗交易榜单上,交易个股有不少来自中小创公司,值得注意的是,这些公司中有不少是上市不久的次新股。从这些次新股上市时间点看,不少公司正陆续进入大小非减持时段,机构在此时对小盘股进行逢低吸纳至少也反映出其目前的持股态度,即开始在中小创寻求合适品种建仓。如机构专用席位在3月14日合计买入康泰生物1776.5万股股份,累计斥资8800.8万元,次日3月15日,机构专用席位再度买进65万股康泰生物,累计成交额3185万元。3月19日机构专用席位买入欧普康视原股东减持的股票,动用2072.4万元接盘该股。此外,一些行业发展前景较好的中小创股同样受到机构的青睐,如飞马国际、广联达、天业通联等。
行业分布上,半导体、技术硬件与设备、耐用消费品与服装等是机构大宗交易出货较为集中的行业,而机构买入个股则大多集中分布在医药生物、软件、材料等行业。机构的偏好与近期市场的热点较重合,如医药生物类公司经历2月深度调整后,板块整体出现明显估值修复行情,一举成3月来走势最强劲行业。近期,机构还纷纷发表观点表示继续看好医药股的估值修复行情。总的看,机构在3月大宗交易平台上显示出的特点并不明显,这与近期市场整体热点分散相似,机构在大宗交易上买入和卖出相关个股的情况也较少形成一致性趋势,所看好的机会比较分散且平淡。 |
上一篇:纪念雄安一周年 越来越多催化剂密集出台下一篇:次新现“闪电”破发 掘金真正“错杀”优质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