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民大家庭
标题:
【研选·晨会精选】我国个人养老金首批产品和机构名录出炉,分析师判断有望年内落地..
[打印本页]
作者:
股票王
时间:
2022-11-21 23:49
标题:
【研选·晨会精选】我国个人养老金首批产品和机构名录出炉,分析师判断有望年内落地..
我国个人养老金首批产品和机构名录出炉,分析师判断有望年内落地,券商板块迎来左侧配置机会,看好投行和财富管理双主线布局
①我国个人养老金首批产品和机构名录出炉,分析师判断有望年内落地,券商板块迎来左侧配置机会,看好投行和财富管理双主线布局; ②这家钒行业龙头与钒电池产业链龙头紧密合作,入局电池电解液环节,在钒液流电池规模放量的趋势下将有望率先和持续受益。
【研选·大事件——读懂大市】
1、记者独家了解到,11月18日,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下发通知,私募在开展证券投资、研究活动时,禁止投研人员主动打探内幕信息,禁止传播虚假、不实、误导性信息,禁止从事或者参与内幕交易、操纵证券市场活动。
2、证监会、工信部:高质量建设区域性股权市场“专精特新”专板。
3、美联储柯林斯:12月加息75个基点仍是可能的。
4、银保监会就商业银行和理财公司开展个人养老金业务做出规定。
5、特定养老储蓄试点正式启动:中国工商银行20日开始在广州、青岛、合肥、西安、成都等5市发行首批特定养老储蓄产品,此次推出的特定养老储蓄产品,包括整存整取、零存整取、整存零取三种类型,涵盖5年、10年、15年、20年四个期限。
【研选·行业】
我国个人养老金首批产品和机构名录出炉,分析师判断有望年内落地,券商板块迎来左侧配置机会,看好投行和财富管理双主线布局
事件:中国证监会公布个人养老金代销机构名录,共37家机构入围,其中券商14家,银行16家,独立基金销售机构7家。 参加人每年缴纳个人养老金的上限为12000元。参加人可以通过个人养老金资金账户购买个人养老储蓄、个人养老金理财产品、个人养老金保险产品、个人养老金公募基金产品等个人养老金产品。
一、个人养老金账户有望年内落地,成为A股市场增量资金
华西证券罗惠洲认为,个人养老金账户有望年内落地,成为A股市场增量资金。从长期角度,个人养老金具备长期稳定的资金属性,这部分资金的配置和投资有望引导基金业绩考核的长期化,能更高效发挥市场资金资源配置功能,从而更好服务实体经济发展。个人养老金进一步扩宽财富管理(基金公司和销售渠道)的业务空间。
二、券商板块整体市净率1.2倍,在过去10年市净率分位数3.95%,板块估值和业绩成长的错配带来左侧配置机会
罗惠洲表示,券商板块整体市净率1.2倍,在过去10年市净率分位数3.95%。板块估值和业绩成长的错配带来左侧配置机会。
券商板块围绕投行和财富管理双主线布局:
(1)中信证券有望受益于投行和财富管理集中度提升;
(2)产品端“含基量”高的广发证券和东方证券将是居民权益资产配置比例提升的受益标的。
风险提示:A股成交活跃度下降、上市公司经营的合规风险和证券公司股东资质风险等。
【研选·公司】
钒钛股份|这家钒行业龙头与钒电池产业链龙头紧密合作,入局电池电解液环节,在钒液流电池规模放量的趋势下将有望率先和持续受益
①公司概况:钒钛股份国内钒行业龙头,钛白粉领域前三,公司凭借自身钒钛矿资源壁垒,与钒电池产业链龙头大连融科紧密合作,入局电池电解液环节;
②看好理由:中信证券唐川林认为,作为核心原料端钒制品产量最高的企业,公司未来在钒液流电池规模放量的趋势下将有望率先和持续受益;
与大连融科强强联合,加码钒电池电解液环节
大连融科为国内钒电池生产与系统集成环节龙头之一,是国内钒电池领域当之无愧的技术先驱,也是钒电池电解液环节的第一龙头,钒电解液产品国际市占率高达80%;
公司2022年10月11日公告携手大连融科成立钒融储能合资公司(公司占51%股权),规划于2022年内建设产能2000立方米/年的电解液产线,2023-2024年再投建产能60000立方米/年钒电解液;
此外公司今年9月公告的非公开发行募投项目之一为钒电池电解液的产业化及应用研发,公司持续布局电池电解液环节;
据唐川林测算,对于储能时长为4h的钒电池储能系统,成本在系统中占比达50%,随着储能时长增高,预计电解液在储能系统中的价值占比将进一步越高,电解液将成为钒液流电池产业链中的核心价值环节;
③投资建议:唐川林预计公司2022-24年EPS分别为0.19/0.22/0.32元,给予目标价6.5元(当前股价为5.2元);
2022-11-21_234837.png
(131.43 KB, 下载次数: 500)
下载附件
2022-11-21 23:47 上传
④风险提示:全钒液流电池装机量不及预期、钢铁行业产量下行导致传统领域用钒需求大幅减量等。
欢迎光临 股民大家庭 (https://gupiao168.com/)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