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次新回暖似有“扬眉吐气” 板块分化仍是大趋势
次新指数日前创去年6月来最低纪录,7月来累计下跌11.4%,8月来下跌1.26%。其中,去年上市的盛迅达和朗科智能7月来跌幅分别达到48.26%和43.37%。新股收益快速下降背后,是连续三年高速推进的IPO进程。截至目前,A股共有436只股上市时间不超过一年,占全体3328只个股13.1%,意味几乎8只A股就有1只次新股。
尽管次新股板块依然人气高企,但随着次新股板块快速扩容,次新股近期一路走低,此前高估值合理性也逐渐引起资金质疑,甚至“新股破发”少见场面正迎面走来。在当前新股发行制度下,个股发行价普遍较低(既需与行业平均对比、又要限制在23倍以下),造成个股上市较猛烈的估值回归,因而次新股的股价较发行价都拥有较高溢价。据统计,去年来上市的公司共有524家,当前股价(定点复权后)较发行价平均高出194.09%。有401家股价较发行价高出100%以上,有77家较发行价高出300%以上,有22家较发行价高出500%以上。不过,随着市场不断重新审视次新股板块,次新股高估值溢价正在逐渐降低,甚至有破发可能。据统计,两市有32只股股价比发行价溢价幅度低于50%,有18只股溢价幅度低于40%,还有7只股溢价幅度低于20%。值得关注的是,三角轮胎在从今年3月后开始走势疲软,今年来累计下跌28.22%,近日最低股价只比发行价高出10.43%,是A股市场离“破发”最近新股。同样存在一定破发风险的还包括赛托生物和太平鸟,日前最低股价只较发行价高出15.26%和18.98%。
近两日次新股重拾关注度,周二临近尾盘次新股板块突然发力,并带动创业板指翻红,周三次新股板块再次集体活跃。次新股板块中,近两日涨幅较大公司可归纳为三类:1、上周开板次新股;2、小市值次新股;3、绩优次新股。开板次新的回暖有点“扬眉吐气”的意思,今年新股开板速度明显加快。数据显示,今年来上市后连续涨停数不超过5个的新股已超40只。而去年涨停板数不超过5个的新股仅10只。尤其近两个月,新股一字连板数量更是清一色个位数,其他近期开板新股连板数量多在3至6个区间。近3个月新股估值快速下行,目前A股市场存在大量小市值次新股。目前有超过50只次新股总市值不足30亿元,市盈率多为40倍左右。如沪宁股份市值不足20亿元,飞鹿股份、太龙照明、隆盛科技市值仅约20亿元。近两日活跃次新股虽出自计算机、机械设备、建筑装饰、有色金属等多个行业,但中报业绩纷纷预增。就整个次新股板块说,相对板块整体业绩风险偏小。
近两日,已有多家券商研报提示次新股板块机会。安信证券认为,今年新股板块估值中枢整体下行趋势或延续,聚焦低估值真成长的标的,把握阶段性风险偏好提升时机或是今年新股最有效策略。中信建投认为,次新板块估值水平仍处于历史低位,随着IPO放缓,后市表现可期。招商证券认为,次新股板块持续震荡,市场二八分化明显,部分优质次新股呈慢牛态势。而上周次新股下调,将给予更多估值低、业绩优秀新股机会。
华创证券表示,IPO常态化推进对新股稀缺性的稀释作用,及2016年来由低风险偏好属性主导的市场风格是造成次新股板块走弱主因。随着资本市场制度变迁和金融生态重塑,次新股自身的股性也发生显著变化。特别是IPO常态化及再融资政策全面收紧对次新股板块传统的联动盈利模式产生巨大冲击。从次新板块整体运行看,次新股投资存在明显的动量交易属性和择时特征。通过细分领域进一步挖掘次新股股价背后决定因素后发现,交易性变量是影响新股上市开板后短期走势的最重要的因素,而基本面对次新股收益的影响比较复杂。流通市值、一字板数量、开板日估值(PE)及行业分布对次新股开板后的收益起到决定性作用。后市:一方面,一二级联动盈利模式熄火下,次新股整体收益风险配比和参与性价比相较以往都趋于下滑,在政策端未见有彻底转向前,次新股板块系统性收益将持续承压;另一方面,发审委新股审核的加严和审核通过率的持续降低,又将催生一批业绩优良、代表产业发展方向的优质企业。此外平均净融资额及流通股本占公司总股本的比重的大幅降低,使新股上市后更容易吸引到投机资金进入,次新股内外部筹码间的博弈也将加剧。因此,次新板块分化趋势是大方向,后市自下而上寻获阿尔法收益的重要性要远超次新股的系统性机会。当前“流动性改善,经济不悲观”的情景支撑市场结构向着均衡方向转化并且不断深化。
华泰证券指出,次新股弹性较大,在风险偏好上行时市场往往好转,次新股弹性大的特点在这时得以体现。IPO节奏影响次新股的表现,次新股涨停时,没有新股发行,市场对次新股关注度明显下降,这时次新股表现不会那么好。相反IPO节奏超过一定幅度,如去年6月后IPO明显加快,这种情况下因新股供给大幅增加,次新股稀缺性大幅降低,这种情况下次新股下跌压力也会比较强。最近一个变化就是市场期待监管会不会放缓IPO节奏,目前看有点放缓,但每个月融资规模预计仍将维持在140亿左右。在这样融资规模下,次新股板块性投资机会很难出现。次新股高送转概率较高,并且高送转主要在年报季公布,因此次新股在年报前的几个月中往往出现较好表现。以今年一季度为例,一季度市场并不有利于次新股表现,但一月时次新股跌的位置非常低,叠加高送转预期,一月中旬后次新股有较好的结构性行情。总之,“风险偏好上行”、“IPO节奏”和“年报效应”是次新股重点关注的三个指标。策略方面,从基本面提前挖掘优质次新,主要看重次新股的成长性因素、经营质量因素和估值因素。筛选PGE在0-1之间,同时剃掉PE大于100的标的,次新股离解禁还有一年左右时间,现价相比发行价溢价较低公司。 |
上一篇:奶粉注册制首批名单落地 有机奶消费市场将迎来春天下一篇:8月17日周四上市公司情报精选
|